2023年9月26日,6G协同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多天线的演进与发展为主题,旨在从技术与场景出发,探讨6G的需求与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从1G到4G基本上是需求牵引,市场在等待一旦网络就绪新应用就能顺势而为,但5G的网络能力与产业链上下游生态脱节,6G尤其要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的培育,着力与相关行业的协同创新。
2G标准化是在80年代数字传输与数字交换生态上开始的,从标准化到应用近十年,开启移动通信数字化历程,显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2G到5G,5G从标准化到商用只走过6年时间,初心是进入行业应用市场,但低估了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场景所带来的个性化门槛,受限于手机屏幕的尺寸,4K/8K分辨率难以体现生态并未准备好迎接商用。
技术方面,在邬贺铨看来,从3G到5G持续提升业务的宽带能力,有每一代峰值速率提高1000倍之说,主要靠展宽频谱和扩展天线数,增加空分复用率,与此同时,频率是6G发展生态的前置条件,但毫米波频段面临传播损耗与于扰限制,超大规模天线将是6G研究的主要发力点,将重点研究千级规模的天线阵子、3D MIMO、智能超表面 (RIS)分布式MIMO、通感融合MIMO等,但面临复杂度高、成本高和功耗大的挑战。
典型场景上,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现场工控系统早于工业互联网就存在,既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座,也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但标准碎片化、协议欠开放,拾高了5G进入工业互联网的门槛,限制了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应着力构建5G/6G进入工业互联网的生态,在现场工控系统基础上增加云平合及行业应用,打造IT与OT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
面向车联网场景,车联网是通信、IT和汽车三个产业的交汇,是5G/6G主要应用领域,车载电子及联网服务将打造万亿元量级的新兴产,目前不依赖于道路协同的智能座舱和单车智能已经在开放道路无驾驶员出租车试验,然而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主体不明确,商业模式不清晰,生态不完善,制约了5G/6G V2X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非地面移动通信网 (NTN) 以地面移动通信网 (TN) 为中心,将卫星通信融合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实现更广覆盖和应急时提供对TN的备份同时将公众网移动终端纳入卫星用户范畴,增强卫星通信的用户覆盖,我国的卫星互联网频轨资源受限Q频段损耗大,移动通信频段需严格干扰管理,境外落地站困难等严峻的生态考验,与此同时,星地融合面临时延长、多普勒频移大、频率干扰、波束管理、频繁切换等挑战。
邬贺铨表示,4G及前几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是在应用生态基本具备的情况下顺势而为,生态建设似乎水到渠成;5G的应用生态发展明显滞后,2C和2B应用侧准备不足,而且国际形势变化使外循环受限,凸显芯片等基础产业生态短板;6G起步就应重视生态协同推进,生态的营造需要从5G/5.5G做起,应用生态需要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