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6G移动通信领域已有成体系能力


“中国的通信系统在发展3G时发生了一次巨大变化,彼时我国开始决定走自己的创新道路,到今天,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有自己成体系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院院长张平说道。

4月27日,2024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6G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以“共促通信与AI融合,引领6G技术创新”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6G技术创新”“6G与AI融合”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在此期间,张平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等媒体的采访。在张平看来,中国未来的6G实际上是在5G基础上把原来的路径再走一遍,但同时也发生了几个变化,一是人工智能的影响,其次是“通感智算一体化”的方向。而通信和AI有天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使能的关系。

6G的想象空间:混合空间、元宇宙等

谈及中国6G技术的研发,张平表示,我国的通信技术,遵循着“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规律,“4G技术我们正在很多场合使用,5G在建设中,应用场景还需要不断加强,下一个10年则要推进6G的技术。”张平提到,6G和5G有很大的不同,会出现很多新功能,范式和应用场景也会有较大变化,未来会有很多想象空间,包括数模混合空间、元宇宙等。”

中国的6G技术进展目前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如何能够延续5G发展的领先优势?张平回顾说,中国的通信系统在发展3G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巨大变化,彼时我国开始决定走自己的创新道路,希望能够做系统性的创新。这一努力推进到今天,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有自己成体系的能力。

“当然也还存在需要短期去攻克的短板,但是我们的这种生态已经形成。我们能够独立做(移动通信技术),而且能够融入到国际通信大家庭中一起去推进。”在张平看来,中国未来的6G实际上是在5G基础上把原来的路径再走一遍。但其同时也发生了几个变化,一是人工智能的影响,其次是“通感智算一体化”的方向。

他提到,中关村泛联院正是希望探究出一些基本的机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由过去简单的通信技术变成通信和智能融合的技术。“使得我们在推进通信技术的时候,能够改变既有范式,同时也希望解决功耗、芯片制约以及人工智能和通信不匹配的问题。”

地方区域在发展6G技术上有哪些好的方向?张平建议,要结合地方自身凸出的应用场景和资源,比如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等等。“6G不是to C,而是面向整个行业。行业优势越突出,这个技术的使能效果就会越突出。”

AI和通信的关系:有天然联系,相互赋能

大模型浪潮下,各行业纷纷拥抱人工智能,通信领域也不例外。张平提到,受AI发展的影响,通信系统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行业在6G方面有一个基本愿景,就是把人工智能做到‘泛在化’,也就是能够随时随地获得AI的情景功能。”

不过张平也强调称,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要克服许多因素,比如“信道污染”问题。此外,行业现在所能做的人工智能是离身的,真正要做到“具身人工智能”,还需要继续探索,尤其要解决通信方面的即时数据问题。

通信和AI融合过程中,学科人才培养极为重要。张平表示,通信和AI有天然的联系,两者实际上是互相促进、相互使能的,而非谁代替谁的问题。“通信人才学点儿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人才学点儿通信,是非常好的。人才培养应该宽口径,而不是单纯只培养一些懂通信的人,或者培养一些只懂人工智能的。”

国际协作对发展通信技术也非常必要,“我们在4G、5G、5G-A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方面完成的。中国正是因为融入到国际社会中,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在整个供应链里承担的作用才越来越强。”

新质生产力如今成热门话题。张平说,6G现在恰逢其时,也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都有促进作用,需要挖掘其潜力,进一步提升它的价值力。